足迹
昏君养成计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五十九章:任命宋儒阳(第1页)

有了第一个开口之后,其他大臣便顺着魏传勋的话将科举的具体事宜一点一点的展开讨论。从科举开始时间到学子来上京城的安排,从上京城的安全事宜到科举考题,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宜都在这小小的书房中商议讨论着。因为科举讨论的事宜众多,祁昀玉便将众大臣留下来用了午膳,用完午膳之后便带着大臣继续回到书房商议未完的科举。等到徐六出声提醒时,祁昀玉才发觉天色已晚。祁昀玉想了想,还是将大臣们放了回去,此事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定下来,就不耽误这些时间了。第二日,祁昀玉同大臣们便将科举的大致事宜都决定下来。而这些大臣连续两日出入摄政王府,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关注,加之这些大臣都是祁昀玉一派,更让其他大臣怀疑朝中有大事发生。于是,原本已经放松下来的氛围,在这两日中重回凝重。但祁昀玉与祁皈都在上京城内,余峰一事的效果还未完全去除,朝中大臣们哪怕猜测万千,也不敢在祁昀玉与祁皈的眼皮子底下聚集讨论,更加不敢去询问前往摄政王府的几位大臣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朝中大臣惶恐不安中,早朝如期而至。在宫门口等待祁昀玉宣召时,众位大臣便发现,一向有些独来独往的魏传勋身边,竟然跟了一个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面孔。一时间有私交的大臣们纷纷聚在一起,一边隐晦的看着魏传勋与宋儒阳,一边又在絮絮叨叨的说些什么。沐浴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宋儒阳依旧淡然自若。在当初被贬出上京城时,他便已经将所有怀带着恶意的目光感受了一遍。如今这些目光,已经对他造不成任何伤害了。他如今最在意的,便是如何施展他的才干,如何更好的帮助陛下,治理大齐的江山社稷。想到这两天陛下对他的礼遇,心中便不由得升起了一丝暖意。如今的陛下,才是贤明的陛下,才是他愿意追随的陛下。想到这里,宋儒阳便将目光投向一旁的魏传勋。他也得感谢魏传勋,是魏传勋给了他重新回到上京城、出现在陛下面前的机会。感受到宋儒阳的目光,魏传勋也看向宋儒阳,给了宋儒阳一个安抚肯定的眼神。在朝臣的各路心思中,终于等来了祁昀玉的宣召。大臣一个个井然有序的走进皇宫,走进宣政殿。而宋儒阳虽然已经是祁昀玉认可的黄门侍郎,但到底还未任命,于是宋儒阳便站在了当初苏齐贤初次上朝时的位置。看到宋儒阳站的位置,还有些记忆的大臣便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投向的苏齐贤,理所应当的没有得到回应。就在大臣们的猜测之中,祁昀玉来到了宣政殿。“臣见过陛下!”众大臣齐齐弯腰行礼,恭敬道。“众爱卿平身!”“谢陛下!”众大臣起身,祁昀玉一眼便看见了站在后面的宋儒阳。在看清宋儒阳所站的位置之后,饶是祁昀玉眼中都出现了一抹笑意。“宋儒阳!”祁昀玉话音刚落,宋儒阳便从队列之中站了出来,恭敬的对着龙椅上的祁昀玉弯腰行礼。“前来。”听见祁昀玉的话,宋儒阳便抬步向前走去,一步一步的,脊背挺直,缓慢而坚定。而许多大臣的目光也随着宋儒阳的身影,一点一点的往前移动。见到这一幕,有些聪明的大臣便已经猜到宋儒阳今日出现在朝廷,任的是哪一职了,也突然想起前几日那个魏传勋推荐的,黄门侍郎的名字。祁昀玉看着宋儒阳越来越近的身影,不知是不是重新得到重用,心中的心结被解开,短短两日的功夫,宋儒阳的精神似乎好上了许多。这样的宋儒阳,也更加让祁昀玉放心任命。“朕今日命宋儒阳任黄门侍郎一职,传达诏令,官从正四品!”哪怕已经提前得知这个消息,但是在宣政殿中从陛下口中再次确认这个消息,还是让宋儒阳有些激动。但宋儒阳知晓分寸,他强行压下心中的激动之情,神色严肃的再次向祁昀玉行礼道。“臣遵旨!”宋儒阳谢恩之后,便走向了队列中空缺的位置,等宋儒阳真的站到这个位置,他一直提着的那颗心才终于放了下来。他长舒一口气,似乎也将多年的浊气也全部吐出。朝堂上的大臣们看着这一幕,神色各异。倒是一旁的陈禹希,看了一眼的宋儒阳,眼中似乎带上了几分轻视。陈禹希转过头,垂下眼眸。没想到魏传勋推荐的竟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看不出能力,倒是年纪不小,也不知还能活多久。魏传勋也是病急乱投医了,陛下竟然也同意了这个提议。不过,这样对他来说更好。让魏传勋欠了他一个人情,黄门侍郎的位置他也可以再操作一下。只要等到这阵风声过去,黄门侍郎的位置,还不是手到擒来。想到这,陈禹希的眼中便出现了几抹欣喜。坐在龙椅上的祁昀玉没有管大臣们的想法,在任命宋儒阳为黄门侍郎之后,便将明年再次开科举的事情轻描淡写的说了出来。听见祁昀玉的话,朝中大臣哪还有心思管这新上任的黄门侍郎,许多大臣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祁昀玉,随后又猛地低下头。陛下的圣颜也不是他们随意能够瞧的。于是大臣们便转移的目标,看向了之前进出摄政王府的几位大臣。便见这几位大臣神色平静,似乎早已知晓此事。这时,众大臣才反应过来,恐怕之前进出摄政王府,就是与陛下商讨科举一事。想到这,朝中出身世家大族的大臣们心一沉,恐怕此事不能善了。很快,朝中便有大臣反应过来,走出队列,恭敬的对祁昀玉行礼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道。“科举一事还请陛下三思,科举一事事关重大,非一时能够解决,且之前便已经举行了一次科举,此时再举行,太过频繁,不宜选拔出优秀的学子。”,content_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