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大明成为朱元璋的儿子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4章女人你把握不住(第1页)

狗蛋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说道:“你可知道,最近有个弟兄就是在床上被女人害死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我亲眼所见。”“你可要好好想想,要女人还是要命。”狗剩明显被唬住了,连连摆手说道:“这东瀛女人如此之坏,我可是不要了!”狗蛋欣慰的说道:“孺子可教也。”狗蛋和狗剩,虽然也属于大明的远征军,但是他们只属于辅兵行列。辅兵的待遇自然没有多好,很多战兵能享受到的福利他们一概没有。“狗蛋,前面有情况!!”狗剩突然开口喊道。狗蛋被吓了一跳,急忙朝狗剩的方向看去。映入他眼帘的,却只有一群飞鸟。“此地定有多人聚集,走!我们看看去!”……东瀛的水稻,是一年一季的收割。也就是说,一年只有十月份是收割水稻的季节。也正因为如此,东瀛百姓才把十月份看的尤为重要。这个时候若是不能正常收割水稻,恐怕未来的一年都会吃不饱饭。东瀛之前哪怕是在内乱,到了十月份也要停战。这是东瀛内部不成文的规矩。距离十月份,已经不足两月。东瀛的各路大名,已经开始有些着急了。目前九州岛的大半区域都被东瀛战术性的放弃,虽保证了短时间内的安全,但也导致九州岛的粮食全被明军占去。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粮食是东瀛人看到胜利的唯一希望,若是能让明军如此轻易的拿到粮食,那么他们之前所做的所有战略都要打水漂。“好多东瀛人啊!”狗剩和狗蛋二人趴在墙头,小心的向远处张望。在东瀛之地待了如此之久,他们也渐渐能分辨出东瀛人的模样。面前的这一大批人个矮牙黄,一看就是东瀛人。狗剩细细看去,发现这群东瀛人竟人人都配有武士刀。如此装备精良,一看就是东瀛的正规军。“这群东瀛人敢在此地聚集,怕不是没死够。”“只要咱们能把他们给拿下,肯定是大功一件!”“这下子,上面肯定要给我分十个东瀛娘们!”狗剩激动的说道。“大哥,这可有几千人,咱俩上去送死吗?”“还有,你不是不喜欢女人吗?”啪!狗剩照着狗蛋的后脑勺就是一巴掌,训斥道:“你傻啊,当然是向上汇报啊!”“向上汇报他们这些东瀛人的行踪,后面的自然就不需要我们管了。”“还有,女人之事,你不好把握。”“我狗剩驰骋沙场数年,拥有极强的定力,所以女人暂时对我造不成威胁。”“但是你就不一样了,我怕你走火入魔,最终白白葬送掉自己的性命!”狗蛋听后感激的点了点头,随后说道:“谢狗剩哥提醒!”“事不宜迟,狗剩哥我们快走!”……朱棣得知消息后,在大帐中笑的合不拢嘴。“哈哈哈哈哈哈!!”“这些东瀛人可让我好找,没想到就在此地藏着!”“事不宜迟,立马调集所有可调动的兵力,随我走!”大战一触即发。面对东瀛人,朱棣毫无惧色。了解到东瀛人的藏匿方向后,立马调集兵力朝此地赶去。仅仅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把三千东瀛军打的溃不成军。此战,朱棣更是直接活绑了一千东瀛人作为俘虏。这场战斗,更多是为了调动军心。到达东瀛已久,却迟迟在九州岛困着。东瀛虽在军事能力上比不过大明,但在负隅顽抗上比谁都强。不得不说,东瀛的战略执行的非常成功。大明在占领整个九州岛后,几乎已经无粮可用,继续攻城拔寨,只会让粮食的负担越来越重。明军只能在九州岛上暂休,静静的等待机会来临,但时间一长,军队里的军心难免就会出现动摇。首先便是思乡,还是那句话,华夏民族的恋家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使有女人和土地为伴,但还是有大批人想回到家乡生活。东瀛的战事,一眼望不到头,九州岛四处沿海,逃兵都不知道往哪里逃。明军只能每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东瀛的情报,很快传到了应天府。此事可不是什么小事,朱元璋立马就叫来了大孙一同商议。“想要一鼓作气平定东瀛,现在看来当真是件难事,现在将士们的士气已经日渐低落,只怕长久下去,容易生变。”朱元璋叹气道。这和他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本以为大明会在极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却没想到东瀛竟如此顽抗。大明虽然在作战上占优势,但东瀛多变的气候对明军造成不小影响,前几天阴雨天气连绵不断,更是让大明的火器损毁了几把。再加上不少将士水土不服,军中甚至开始出现了瘟疫的苗头。朱元璋心中清楚,要是再这么拖下去,只怕会损失更加惨重。朱雄英思索后说道:“皇爷爷,咱们大军现在虽然情况艰难,但东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占据了九州岛,也就占据了东瀛的主要粮产区,再过一月也就到了收割期。”“到时候粮食的问题自然会有解决,现在慌得怎么看都应该是东瀛才对。”“但是士气问题确实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解决,孙儿认为现在应该让东瀛使臣来谈谈赔偿问题了。”远征东瀛没有朱雄英所想象中的顺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东瀛多变的气候。这一点也没有夸张,东瀛生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火山,地震,飓风,干旱,像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这种小难在东瀛根本排不上号。在经历飓风之后,军心本就涣散,后面又经历一番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将士们自然难以承受。在朱雄英的指导下,明军开展了一系列挽救军心的行动,其中不乏包括分配东瀛娘们和东瀛土地。但大多数将士们的心情还是难以调动。现在看来,想要一举拿下东瀛可谓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