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快去快回(第1页)
得知这片药田之中有一半的药村将会归自己所有,洛千凰乐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郡主,林御医刚刚派人过来传话,请您过去一趟,说是有很重要的事情与您商讨。”轩辕灵儿身边的婢女从不远处走了过来,向她汇报林御医的请求。这位林御医是太医院的院长,与七王轩辕赫玉是忘年之交。轩辕灵儿的医术除了得到父亲的真传,从小看着她长大的林御医也教了她不少治病救人的小窍门。因此,灵儿拿林御医当比较亲厚的长辈来看。从婢女口中得知林御医有事情寻找自己,轩辕灵儿不舍的对洛千凰道:“你在这里稍等我片刻,我去去就来。”对轩辕灵儿来说,洛千凰现在已经贵为皇后,在她眼中,依旧是她的好姐妹小千。说出口的话,带着随意,并不觉得将皇后扔在这里等待自己有什么不对。洛千凰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跟灵儿计较。眼前这片肥沃的药田已经成功引去她的兴趣,便挥了挥手,对灵儿说道:“快去快回。”灵儿带着婢女匆匆走远,洛千凰则满脸兴奋地闯进药田,东揪一下,西扯一把。没一会儿,手中便摘满了散发着清草气息的新鲜草药。一阵脚步声从耳边传来。洛千凰抓着满手的草药笑着回头:“灵儿,你看这几株草药,长得多肥多壮。”回过头时才意识到,出现在自己身后的,哪里是轩辕灵儿。而是负着双手,不知何时出现在这里的端木辰。这个拥有海上帝王之称的年轻男人,已经换下赶路时穿的那套浅紫色的锦袍。取而代之的,是一身雪白色的长衫。很少有男人会将白色穿得这么耀眼好看。端木辰身材挺拔,个子高挑,一身如雪的白色。将他那张如精雕细琢出来的俊美面孔,衬托得如同画中之人,美好到令人移不开视线。好半晌,洛千凰才从惊怔中醒过神。她主动招呼道:“端木公子怎么在此?”端木辰缓步向这边走了过来,见她手中抓着草药,扯着温润如水的嗓音问道:“皇后对这些药材很感兴趣?”洛千凰也没隐瞒,如实说道:“幼时我与娘亲学习过医术,后来发生变故。”“为了讨生活,在江州城帮左邻右舍治疗家中患病的动物,因此对医术略有几分了解。”“咦,端木公子怎么知道我手里拿的这些都是草药?”“草药与普通的杂草外表相似,对药材不够了解的人,看不出它们的价值。,没想到端木公子居然还是个中行家。”端木辰笑道:“行家称不上。我母亲生前对医术略微精通,自幼耳濡目染,便认出了这些药材的模样。”涉及到人家已经过世的母亲,洛千凰也不好过多询问。好在端木辰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的意思。“自踏进行宫,陛下便召集众人商讨海怪伤人一事,不知皇后对这个频频伤人的海怪有何看法?”想到那个在海边被发现的渔民尸体,洛千凰的脸色变得沉重了几分。“我相信陛下会得出最后的解决之道。”端木辰随手从旁边的树枝上摘下一片泛黄的树叶。一边把玩,一边不甚在意的说道:“朝廷既然将星海作为祭拜的地点,发生这种变故,传到民间恐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洛千凰神色一凝,忙问:“端木公子是不是知道什么?”端木辰淡淡笑开:“皇后以为我知道什么?”洛千凰被问得一时失语。端木辰笑着解释:“听说皇后大婚之初便有人在后宫装神弄鬼,试图破坏你的名声。”“出于道义上的提醒,莫让人利用海怪一事继续在皇后头上做文章才是。”洛千凰恍然大悟,明白他话中的含义。端木辰问道:“之前我送给皇后的那颗黑珍珠,还令皇后满意吧?”想到那颗个头饱满、光泽莹润的黑珍珠,洛千凰又露出欢喜的笑容。“多谢端木公子慷慨相赠,那颗珍珠,我很喜欢!”端木辰道:“皇后喜欢,我便满意了!”荣德五年十一月十五,荣德帝轩辕尔桀率领文武官员,在星海祭台举行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这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望无际的湛蓝海面上泛起一层耀眼夺目的波光。空气中散发着海水的咸腥味道,时不时有海鸥从海面飞过,留下一道道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拜祭的祭台设立在星海东岸,偌大的祭台被修建得宽敞华丽,配备的设施应有尽有。一只巨大的香炉被置放在祭台正中,香炉是由红铜打造。炉身四周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九龙戏珠图。正中间的那颗珠子,是用货真价实的夜明珠镶嵌而成。祭台的台面上纹刻着阴阳八卦阵,经过岁月的洗礼,八卦阵的图案变得模糊不清。饶是如此,当众人来到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祭台时,不由自主地对这里生出了无限敬畏。轩辕尔桀身穿龙袍,头戴龙冠,挺拔的身高,傲人的气势,便可以成为人群中倍受瞩目的焦点。与他同行的洛千凰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中换上了只有皇后才有资格穿的粉红色凤袍,袍摆拖地,在祭台上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度。她头上戴着华丽而又沉重的凤冠,漂亮的面孔上画着浓妆,眉心一点处勾勒出一个红色的凤凰形的图案。容色华丽、朱唇轻启,倒是展现出一国之母该有的风华绝代。平日里与她以好姐妹相称的轩辕灵儿,看到这样的洛千凰,都发出惊叹。这还是她记忆里那个见人就会露出腼腆微笑有小千吗?一部分对洛千凰略有几分瞧不起的大臣,此时心中也是各种感慨。不愧是逍遥王和黑阙圣女的亲生女儿。即使在民间流落数年,骨子里的骄傲和尊贵,却在一夕之间迸发了出来。不管旁人心中做何感想,随着吉时的到来,祭海仪式也正式开始。祭海的祭台在御林军的把守之下被围得密不透风,仍然阻挡不了当地百姓对这场仪式的围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