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1页)
太后的计划本是一连串的,先逼苏大夫入宫,然后将人留在宫里,可这个计划的前提是苏大夫只是个大夫,不是明王妃。太后没有任何理由留下明王妃,何况是身怀六甲的明王妃。苏月累乏了,萧承易便带她和太妃出宫。萧承易抱苏月走的,太妃则是宫人用肩舆抬着到的停马场,然而坐软轿回的明王府。这边苏月还没出宫,她就是苏大夫的事一阵风就传遍了整个皇宫,但凡听说了这事的就没有不震惊的。毕竟刚刚他们还在议论,太妃中毒,需要苏大夫救命,明王妃自己进宫都不让苏大夫进宫,都觉得明王妃是在枉顾太妃的命,正一边倒的谴责明王妃呢,结果事情就反转了,明王妃就是苏大夫。御书房内,皇上听说了这事,也是大为震惊,脸色难看。他和周皇后一样,也想到了瘟疫,不过周皇后顾及的是太子的威望,皇上想到的是萧承易。皇上不知道苏大夫就是苏月,更不知道她有孕在身,才会下圣旨,可他不知道,萧承易是知道的,他竟然让自己还有身孕的王妃出城治瘟疫,这要传开,明王在人间的声望必然高涨。皇上本就忌惮萧承易了,他能高兴听到这样的事才怪了。这边萧承易带苏月回王府,那边明王妃就是苏大夫的事,一阵风刮遍皇宫后,又从宫里刮到宫外。宁王府喜宴,文武百官齐道贺,喜庆热闹。宾客们喝着酒,议论着太妃在太后的永宁宫中毒,需要找苏大夫救命的事。太妃中毒,他们不敢妄言,但太后要苏大夫进宫救太妃绝对是故意的,太后拿太妃的命拿捏明王明王妃,逼他们就范,一旦苏大夫真进了宫,那就是太后砧板上的鱼肉了。想到萧承易走的那么急,都在心底替苏大夫捏一把冷汗。柿子捡软的捏,堂堂太后捏不了明王明王妃这两颗硬柿子,还拿捏不了苏大夫么?不过大臣们倒是挺希望苏大夫能进太医院的,苏大夫在明王府里,除非和明王交情颇深,否则病了痛了,也不能找苏大夫治病,可进了太医院就不一样了,哪怕就是专门给皇上看病的院正,大臣病的命悬一线了,皇上也会给恩典,让院正给他们看病。正怀揣着期盼呢,然后明王妃就是苏大夫的消息就传到了宁王府……百官们,“……”噎着的噎着。呛酒的呛酒。除了寥寥几个知情的,就没有不震惊的。都觉得这是个假消息。可偏偏这消息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又恰好在太妃中毒这天,不像是空穴来风。而且这消息很快得到了证实,别忘了左相府大少爷曲景风被刺伤,就是苏大夫把他从阎王手里抢回去的,苏大夫是明王妃,还是另有其人,别人不知道,曲大少爷不会不知道,左相没少去明王府探望重伤的儿子,他也清楚。左相人就在宁王府喝喜酒,看左相丝毫不惊讶的样子,就知道这消息十有八九是真的了,有大臣问道,“明王妃当真是苏大夫?”消息都满天飞了,也没有隐瞒的必要了,左相道,“确实是明王妃救的犬子,我左相府感激不尽。”流言蜚语传明王妃就是苏大夫,大家不信,可左相说的,就没人敢不信了。可是!明王妃才多大年纪啊,又是长宁侯府嫡女,养在深闺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是从哪儿学得那么一手高超医术的?而且不但学会了,甚至都没什么人知道,不然也不会有当初长宁侯府二老爷帮承恩伯府上门找苏大夫买药膏帮庆阳长公主这回事了。嗯,二老爷人就在宁王府喝喜酒,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摇头好笑,“这流言蜚语传的当真是离谱。”结果他前脚说完,后脚就被左相的话打脸了。脸都打青了。难怪当初他去明王府拿药膏,明王会给他的那么痛快了,最后药膏有问题,安乐县主中毒了,他是往明王手里撞!二老爷一口银牙没差点咬碎,亲侄女在她眼皮子底下学得一手高超医术,做叔叔的竟然一无所知。想到这里,二老爷又眉头皱紧,从前的苏月木讷寡言,被大夫人拿捏的死死的,身边大半都是大夫人的人,苏月是怎么瞒过大夫人的耳目的?学医可不是翻几本医术就能学会的,甚至都没听说苏月喜欢看医书这回事。二老爷有点怀疑大家夸赞的明王妃到底是不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那个苏月了。可就在他怀疑的时候,大家把先皇搬了出来,先皇临终前,将苏月赐婚给萧承易,当时不少大臣就觉得先皇病糊涂了,长宁侯那木讷寡言的女儿怎么配得上明王,先皇这不是临死坑明王一把吗?再后来明王从战场回来,拿军功和免死金牌休了明王妃,明王妃没有寻死觅活,反倒大放厥词,要再觅良人,他们也只觉得明王妃是活腻了,后来明王妃和安乐县主针锋相对,丝毫不惧,让他们见识到了明王妃的胆识,再后来明王回心转意,又八抬大轿将明王妃娶回去……以前他们还纳闷明王妃是凭什么让明王回心转意的,这会儿全明白了。试问这样一个有胆有识,还医术高超的聪慧姑娘,谁不喜欢啊,何况还是先皇赐婚,再加上还有了身孕……面子固然重要,可比起面子,媳妇和孩子才是最最最重要的啊。当初先皇给明王赐婚时,苏月性子可还没变,二老爷刚起的那点疑心,就被九泉之下的先皇给打消了。但渐渐的又有人抛出疑惑来,“明王妃不是在承恩伯府伤了脑袋,失忆了吗?”有太医当场答疑,失忆分很多种,有忘的很彻底的,也有只遗忘部分的,明王妃忘记了曾经见过的人和事,却对自己学的医术记忆深刻是有这种可能的。几乎整个喜宴,大家都在议论明王妃就是苏大夫这事。